当前位置:太平洋健康网>要闻>正文

思路迪诊断发挥“大浦江”区域链主带头作用,引领生物医药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2022-03-31 10:01:03  阅读:314144

作为中国早期从事精准医疗的企业之一,思路迪诊断入选闵行区首批产业集群党建联盟生物医药产业链“轮值链主”单位。“大浦江”区域链主、思路迪诊断党委书记、执行总裁张良表示,思路迪诊断是一家年轻的高科技企业,一直致力于实现党建引领企业发展,构建企业内外党建联合、党内党外凝聚的同心圆,增强归国专家群体的思想认同;重视党员和人才的双向转化,把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再培养成关键技术和管理人才。

龙头带动,

创新企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成为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链‘轮值链主轮’企业,对思路迪诊断来说是一个沉甸甸的担子,但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如何更好地与党建结合,成为整个生物医药链条企业的示范。”张良进一步阐释思路迪作为“链主”企业的责任与担当。他认为,思路迪诊断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应扮演一个枢纽和组织者的角色,把链条企业集合起来,开展经验分享座谈会,共谋发展之道。通过“思路迪诊断”这一分享和交流平台,团结生物医药链条企业共同探索如何在企业把“党建做活,党建做好,实现党建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引领”。

同时,思路迪诊断集聚了众多海内外专业人才,因此,凝聚不同文化熏陶的海内外人才的思想意识,成了思路迪诊断作为“链主企业”实现党建引领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党建过程中,思路迪诊断通过活泼的党建形式融合不同文化理念的人才,打造了企业党建的新模式。不过,张良认为,“链主企业”的责任不仅是发挥党建引领和党组织建设的作用,更在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链条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

事实上,思路迪诊断生产智能设备所需的相关原材料便是从链条企业当中购买,例如,思路迪诊断自主设计、研发的基于扩增法建库全自动封闭式基因测序文库制备仪ANDiS500的一个关键部件采购于闵行区医药生物产业链上游企业,实现了生物医药链条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及先进医疗国产设备的自给自足。同时,思路迪诊断拥有成熟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这对于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链条企业而言,可以作为借力出海的重要通道;而思路迪诊断自主研发的产品亦可在产业链的终端企业实现广泛应用。

政策赋能,

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生物医药作为上海“集中精锐力量、加快发展突破”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上海市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其中《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针对进入国家和本市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首次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在本市生产的产品,给予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思路迪诊断从中获益良多,在张良看来,兼具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等特点,政策扶持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思路迪诊断党委书记、执行总裁张良

张良表示,思路迪诊断创立初期正是得益于政策支持,才得以落地租金较低的产业园区;并享受到相应的资金扶持。但不仅受困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也是初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直面的难题。“在这一方面,思路迪诊断比较幸运,因为在人才引进方面得到了上海有关部门的支持,包括海外人才引进、国家级或市级人才评选等。”在产品进出口方面,思路迪诊断不仅进入国家商务部出口“白名单”,并得到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海关等相关部门支持,为其打开了产品快速出口的便捷通道。

精准聚焦,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制高点

政策扶持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并非一劳永逸,张良在实践中发现,当前很多企业普遍存在“定力不足,热衷短期投入、快速收效”等与生物医药产业不相符的特点。他认为,医药企业不能纯粹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关注国家社会民生,如“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因此,思路迪诊断从踏足生物医药领域开始,便是怀着长期投入、持续创新的决心,致力于研发差异化产品,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创新型产品。

由思路迪首创开发的中国首个外泌体诊断产品----外泌体卵巢癌辅助诊断试剂盒(化学发光法)历经7年才即将迈入拿证阶段。“我们从零开始,自己探索新技术,找到相应生物标志物,花费7年时间,才从研发进入临床。”张良坦言,“而且它是老百姓能够负担得起的产品,让广大患者触手可及精准诊断服务。”此外,思路迪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封闭式基因测序文库制备仪与其他相关设备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将很好地应用于中小医院等终端应用场景,为偏远落后地区的患者带来诊断机会。

这也与思路迪诊断的企业使命相一致,即在全球任何时间和地点,为患者提供触手可及、可负担的精准诊疗服务。思路迪诊断一路走来,无论是战略研发、技术探索和实践,还是生产产品始终是朝这一使命奔赴。具体而言,思路迪诊断致力于癌症诊断向前推移,如外泌体卵巢癌辅助诊断试剂盒实现提前发现卵巢癌两期以上;同时持续技术迭代,降低研发低成本,并让智能医疗设备真正落地,惠及广大患者。张良畅想道,“在不久的将来,思路迪诊断自主研发的智能医疗设备将陆续出现在终端企业的医疗实验室,应用于更广泛的医疗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