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太平洋健康网>要闻>正文

《飞越老人院》观后感,结局应该怎样样

  
2017-10-29 10:00:14  阅读:7158 来源:网易科技 作者:苏有朋

  微博时代,朋友跟我抱怨说,除了信息碎片化、交流繁琐化,他总是被那些陈年段子给打击到。有些夸张到十年前就在高校BBS上流传过,但放到网络上,它们还是被一遍一遍地转发,机械传播。看《飞越老人院》的时候,我不由地想到了这些。显然,从开头的魔术戏法到流泪的“那是麻雀”,从细节堆砌到技巧手法,导演拥有的、不断呈现的也只是一些陈旧的东西。即便是脱自日本、允许山寨的超级变变变,多少也可以称为老把戏。当然,如果导演非要说:那和老人家上了年纪有关系,我还愿意被说服。然而,看到有如网络短片《老男孩》一样的“选秀结尾”,我当真是有些不耐烦了。
  
  老人院的日常生活、一群人准备节目……当他们还身处在老人院的环境当中,即便电影没有试图表现和传达什么,但观众还能接受。毕竟比起外面的社会冷漠,比起那些不孝的、虚伪的儿女们,安静的老人院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归宿。尤其在老人感叹着不想死在医院的时候,我们似乎能感受到老年生活的悲哀——哪怕不曾真正面对过,哪怕这归宿是这帮自叹可怜的人的最终宿命。我想,他们大多人,在大多时候,还是能撑起骨头、挺着腰杆说话,而不是一片阴暗。
  
  然而,在一个编者打造的莫名动机下,或者说张杨依然忘不了拍公路片的兴奋劲,这帮老人突然厌倦了老人院生活,大有非决裂不可的意思,转而寻找另一个美好的舞台。事实上,无论是在往天津的沿途风光,还是蒙古包里的无差别感动,再到选秀舞台上起立猛鼓掌的评委们,我想,对生活持有审慎判断力的观众,他们大多会报以怀疑,这真的是飞了的麻雀吗?
  
  没错,打从离开老人院开始,影片就飞越了现实,远离了内心深处的思考。我想,这并非因为自己在施行折中主义。就好比我一直说,《飞越老人院》就应该绑着许鞍华的《桃姐》上映,彼此拉动。在我看来,《桃姐》就是极力克制,以家常便饭打动人。相比老人院的大背景,那部电影要说的其实是主仆情。而在《飞越老人院》,内地导演又一次试图用人性的赞歌来打动观众。我不反对煽情,我反对的是没有技术含量、矫揉造作的生硬煽情。就如那个节目还有那个被台下观众、电视机前所有人围观的结尾,我只会想到陈凯歌的《和你在一起》。或许,有人喜欢这般直接的、生造的关怀段落,彼此圆满,一起融化。但是,我想,更多的人还是会被拉远了距离。
  
  在我看来,《飞越老人院》有个最大问题,它搞笑的地方让我觉得并不好笑,尤其是那些面对节目表演的笑场,从开头老人的笑、家属们的笑、蒙古包的笑再到结尾的阖家欢乐劲,无论怎么给特写,我实在是接受无能,反倒觉得笑点过低,极度浮夸。这种近似挠人腋下腰间的粗暴方法,只能说拙劣。到了悲伤的地方,哪怕人物是泪水哗哗流,几个人一起流,我又真心觉得,很难被打动。很明显,导演停留在过度理想、一厢情愿的浪漫化表达,当然,有人说了,那是张杨的老毛病。某些时候,我又想到了年那部《到阜阳六百里》,它同样在映照现实的难度面前没能更进一步,而《飞越老人院》是败下阵来。不过相比前者的清淡,《飞越老人院》的音乐就是猛煽情,多而且满,无休无止。当然,这也是三宝一贯的苦情风格,音乐一起,观众就被告知应该要感动了。
  
  只是无论节制与否,我想放到普通观众那边,应该并无大碍。毕竟在现实的中国,在一个不断翻出寒心和冷漠的社会里,以《飞越老人院》的演员阵容和老人院的孤独主题。我想,电影本身确实有值得尊重的地方,值得正视。只是一码归一码,面对知音体和各式心灵鸡汤故事短文的洗刷教育,大家都希望着,能被其他人“温柔相待”。对老年人来说,尤其如此。然而,具体于《飞越老人院》,如此直白的诉求,如此不加掩饰的心思想法,那是不是显得太过廉价了。